软推广平台 > 知识视界 > 正文
万圣节宣传别瞎搞!先搞懂这3个核心原则
2025-10-10 08:40:35 来源:

  短视频软推广平台讯 每年10月底,商场的南瓜灯、餐厅的“鬼马套餐”、品牌的限定周边开始扎堆出现,但并非所有万圣节营销都能圈粉——有的品牌因过度追求“惊悚”引发消费者不适,有的则因跟自身调性脱节沦为“无效宣传”。对企业而言,万圣节宣传的关键从来不是“越怪越好”,而是要在“节日氛围”“品牌特性”“用户接受度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  首先要明确:万圣节的核心是“趣味狂欢”而非“恐怖猎奇”。某品牌推出“猫爪杯万圣节限定款”,用南瓜色+萌系猫爪造型,既贴合节日主题又延续品牌 “治愈感”。这说明消费者对万圣节的期待,更多是“轻松有趣的仪式感”,而非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。

南瓜灯 万圣节-图片来源编辑网 斯汀

  企业在策划时需提前界定“惊悚边界”:尽量选择南瓜、蝙蝠、女巫帽等经典且温和的符号,尤其面向家庭客群或大众消费品牌,“萌系万圣节”往往比“暗黑风”更安全。

  借势不跑偏:让节日与品牌“自然绑定”

  成功的万圣节宣传,从来不是“为了过节而过节”,而是让节日成为传递品牌价值的载体。餐饮行业可从“场景化体验”入手:某品牌曾推出“万圣节魔法餐厅”,服务员身着巫师服,餐点搭配发光餐盘,消费者扫码还能参与“南瓜灯DIY”小游戏,既提升了到店率,又通过“互动感”强化了“欢乐聚餐”的品牌认知。

  零售与服务行业更需注重“情感共鸣”。某书店推出“万圣节读书夜”,将悬疑类书籍集中陈列,读者身着斗篷在烛光下分享故事,既契合节日的“神秘氛围”,又凸显“沉浸式阅读”的品牌定位。

 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:没有生硬植入节日元素,而是让万圣节的特性与品牌核心优势深度融合,让消费者在节日体验中自然记住品牌价值。

  避坑指南:这4个误区一定要避开

  即便把握了核心原则,企业宣传仍可能踩坑,以下四个误区需重点规避。

  其一,忽视目标客群差异:面向Z世代的潮牌可尝试“暗黑风”联名,但若面向中老年群体的保健品品牌也跟风推出“骷髅头包装”,只会引发反感;

  其二,过度依赖“价格战”:单纯的“万圣节折扣”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,不如结合“限定体验”——比如服装店推出“穿万圣节服饰到店享折扣”,既增加趣味性又能带动到店客流;

  其三,传播缺乏“长尾效应”:很多品牌的万圣节宣传仅限节日当天,实则可提前一周预热(如发布“万圣节创意征集”),节后通过“用户故事集锦”延续热度;

  其四,忽视安全与合规:线下活动需做好人流管控(如万圣节主题乐园需限制入场人数),线上内容要规避敏感元素等。

  小成本也能出效果:中小企业的宣传思路

  并非只有大预算才能做好万圣节宣传,中小企业可聚焦“轻量化、高互动”的策略。比如便利店可推出“南瓜灯DIY材料包”,消费者消费满额即可领取,成本低却能带动到店消费;咖啡馆可发起“万圣节杯套设计大赛”,优胜作品印在杯套上,既调动用户参与感,又能形成社交传播;甚至个体花店也能通过“万圣节花束”(用黑色包装纸搭配橙色玫瑰、小南瓜装饰)吸引年轻客群。关键在于:找到自身业务与节日的“小切口”,用最小的成本打造“记忆点”,而非盲目模仿大企业的大规模营销。

  当宣传既能传递节日的欢乐,又能凸显品牌的独特价值,这样的万圣节营销才算真正成功。